兩箱式冷熱沖擊試驗箱的制冷系統泄漏是影響設備低溫性能的核心故障(可能導致低溫箱無法降溫、降溫緩慢,甚至壓縮機過載損壞),需遵循 “安全停機→精準檢漏→專業修復→性能驗證” 的流程處理,且因制冷系統涉及高壓制冷劑(如 R404A、R23)和專業操作,非專業人員禁止拆解,需優先聯系持證維修人員或廠家售后。以下是具體處理步驟與注意事項:

一、緊急停機與安全防護(避免故障擴大)
發現制冷系統泄漏后,需立即停止設備運行,做好安全防護,防止制冷劑泄漏引發安全風險(如凍傷、窒息,部分制冷劑遇明火會產生有毒氣體):
緊急停機
立即按下設備 “急停按鈕”,切斷總電源(避免壓縮機持續運行:泄漏后制冷量不足,壓縮機會因 “空載” 長時間高負荷工作,導致電機燒毀);
關閉制冷系統相關閥門(若設備帶手動截止閥:如冷凝器出口閥、蒸發器進口閥,需順時針關閉,減少剩余制冷劑泄漏)。
安全防護措施
環境通風:若泄漏發生在密閉實驗室,立即打開門窗或啟動排風系統(制冷劑密度通常比空氣大,易積聚在地面,通風可避免人員吸入導致頭暈、胸悶);
個人防護:維修人員需佩戴防低溫手套(避免直接接觸泄漏的制冷劑,其溫度極低,可能導致凍傷)、護目鏡(防止制冷劑噴濺入眼),若泄漏量較大,需佩戴防毒面具(過濾式,針對氟利昂類制冷劑)。
二、第二步:精準檢漏(確定泄漏點與泄漏程度)
制冷系統泄漏點多集中在 “管路焊縫、閥門接口、壓縮機接線柱、干燥過濾器接口” 等部位,需用專業工具定位,避免盲目維修:
泄漏初步判斷(輔助確認)
外觀檢查:觀察制冷管路(高溫側:冷凝器、壓縮機出口管;低溫側:蒸發器、節流閥進口管)是否有油跡(制冷劑與冷凍油混合,泄漏時會帶出冷凍油,在泄漏點形成油污,這是直觀的泄漏信號);
壓力檢測:待設備斷電冷卻至常溫(約 30 分鐘),用壓力表連接制冷系統的 “檢修閥”(設備預留的檢測接口,通常在壓縮機吸氣 / 排氣端),檢測系統壓力:
正常停機狀態下,制冷系統壓力應與環境溫度匹配(如 25℃時,R404A 壓力約 0.9MPa,R23 壓力約 0.3MPa);
若壓力遠低于對應值(如僅 0.1MPa),或壓力持續下降(10 分鐘內下降≥0.05MPa),可確認存在泄漏。
專業檢漏方法(精準定位泄漏點)
需由持 “制冷設備維修作業證” 的人員使用專業工具檢測,常用方法如下:
鹵素檢漏儀檢測(常用,適用于氟利昂類制冷劑):
將檢漏儀調至 “靈敏檔”(檢測精度≤5g / 年),探頭貼近可能泄漏的部位(焊縫、閥門接口、管路接頭),緩慢移動(速度≤5cm/s);
若檢漏儀發出聲光報警(報警頻率隨泄漏量增大而加快),標記該位置,即為泄漏點(重點排查:壓縮機與管路的焊接處、膨脹閥與蒸發器的接口、干燥過濾器兩端的接頭)。
肥皂水檢漏(適用于泄漏量較大的情況,輔助驗證):
配置 “中性肥皂水”(肥皂水無腐蝕性,避免用洗衣粉水,防止腐蝕管路);
用毛刷將肥皂水涂抹在疑似泄漏點,若出現連續氣泡(氣泡持續變大,不破裂),即可確認泄漏點(如閥門密封圈老化導致的泄漏,會在接口處形成密集小氣泡)。
氮氣保壓檢漏(適用于微小泄漏或難以定位的情況):
先將制冷系統內剩余制冷劑徹底回收(用制冷劑回收機,禁止直接排放,需符合環保要求);
向系統內充入干燥氮氣(壓力 0.8-1.0MPa),關閉所有閥門,靜置 24 小時;
若 24 小時內壓力無下降(誤差≤0.02MPa),說明無泄漏;若壓力下降,用鹵素檢漏儀或肥皂水進一步定位泄漏點。
三、專業修復(按泄漏點類型針對性處理)
不同泄漏點的修復方式不同,需根據泄漏位置(管路、閥門、壓縮機)和泄漏原因(焊縫開裂、密封圈老化、部件破損)選擇對應的修復方案,核心原則是 “徹底密封、避免二次泄漏”:
管路焊縫泄漏(常見于冷凝器、蒸發器管路)
修復工具:氧焊槍(配乙炔、氧氣)、銀焊條(含銀量≥50%,焊接強度高、密封性好)、砂紙(400 目,用于打磨焊縫);
修復步驟:
用砂紙打磨泄漏處的油污、氧化層(露出金屬本色,確保焊接牢固);
開啟氧焊槍,將焊縫加熱至 600-700℃(金屬呈暗紅色),用銀焊條填充泄漏點,緩慢移動焊槍,使焊條均勻融化,形成新的密封焊縫;
焊接完成后,待焊縫自然冷卻至常溫(禁止用水冷卻,避免管路變形),用肥皂水再次檢測,確認無氣泡(無泄漏)。
閥門 / 接口密封圈泄漏(常見于截止閥、膨脹閥接口)
原因:密封圈老化(長期高低溫交替導致橡膠變硬、開裂)、安裝時密封圈錯位;
修復步驟:
拆卸閥門或接口的螺栓(用扭矩扳手,按對角線順序拆卸,避免法蘭變形);
取出舊密封圈(記錄規格:如尺寸 φ10mm×2mm,材質需為 “耐氟橡膠”,耐溫 - 80℃~+150℃,如丁腈橡膠或氟橡膠);
清潔密封槽(用無水乙醇擦拭,去除油污、雜質),裝入新密封圈(確保無錯位、無褶皺);
按規定扭矩擰緊螺栓(參考設備說明書,如 M8 螺栓扭矩為 15-20N?m,避免過松泄漏或過緊損壞法蘭),安裝后用鹵素檢漏儀檢測,確認無泄漏。
干燥過濾器 / 壓縮機泄漏(部件本體破損或接口泄漏)
干燥過濾器泄漏:多為兩端接口密封圈老化或本體開裂,若為密封圈問題,按 “閥門密封圈修復” 處理;若為本體開裂,需更換同規格干燥過濾器(注意:干燥過濾器需與制冷劑匹配,如 R23 系統需用耐低溫干燥過濾器);
壓縮機泄漏:多為壓縮機接線柱密封墊老化(泄漏制冷劑)或壓縮機殼體焊縫開裂(極少發生,多為長期震動導致);
接線柱泄漏:更換密封墊(需與壓縮機型號匹配,材質為耐油橡膠),擰緊接線柱螺母(扭矩≤5N?m,避免損壞螺紋);
殼體焊縫開裂:若裂縫較小,可嘗試用銀焊條補焊;若裂縫較大或壓縮機內部泄漏(如氣缸墊損壞),需更換同型號壓縮機(需由廠家售后提供原裝配件,避免兼容性問題)。
四、系統恢復與性能驗證(確保設備正常運行)
修復泄漏點后,需對制冷系統進行 “制冷劑回收 / 填充、真空干燥、性能測試”,確保系統無殘留水分、制冷劑劑量準確,低溫性能恢復:
真空干燥(去除系統內水分與空氣)
連接真空泵(極限真空度≤5Pa)與制冷系統的檢修閥,開啟真空泵,抽真空≥2 小時(若系統體積較大,需延長至 4 小時);
關閉真空泵與檢修閥,靜置 1 小時,觀察真空表:若真空度無回升(保持≤5Pa),說明系統干燥無泄漏;若真空度回升,需重新檢漏(可能存在未修復的微小泄漏)。
制冷劑填充(按設備規格精準添加)
確認制冷劑型號(需與設備匹配:如復疊式制冷系統,高溫級用 R404A,低溫級用 R23,禁止混用);
采用 “稱重法” 填充(最精準):將制冷劑鋼瓶放在電子秤上(精度 0.1g),記錄初始重量,連接填充管與系統檢修閥,緩慢打開鋼瓶閥,按設備說明書規定的劑量填充(如某機型低溫級需填充 R23 共 800g,填充至電子秤顯示減少 800g 時,關閉鋼瓶閥);
填充后,運行設備 30 分鐘,觀察制冷系統壓力(高溫級冷凝壓力 0.8-1.2MPa,低溫級蒸發壓力 0.05-0.1MPa),確保壓力在正常范圍。
性能驗證(確認低溫功能恢復)
啟動設備,設定低溫箱目標溫度(如 - 40℃),觀察降溫曲線:正常情況下,從常溫(25℃)降至 - 40℃的時間應≤60 分鐘(具體參考設備說明書);
溫度穩定后(波動度≤±1℃),持續運行 2 小時,用標準溫度計檢測低溫箱內溫度均勻度(任意兩點溫差≤±2℃);
若降溫速度、溫度穩定性、均勻度均符合要求,說明制冷系統泄漏已修復,設備可恢復正常使用。
五、關鍵注意事項(避免維修失誤與安全風險)
禁止非專業操作
制冷系統涉及高壓(運行時壓力可達 1.5MPa)、低溫制冷劑(泄漏時溫度低至 - 40℃以下),且需專業工具(如鹵素檢漏儀、真空泵),非專業人員操作可能導致:
制冷劑泄漏擴大,引發設備損壞;
人員凍傷、吸入制冷劑導致身體不適,甚至引發火災(部分制冷劑遇明火會分解有毒氣體)。
環保要求
泄漏的制冷劑(如 R404A、R23)屬于溫室氣體,禁止直接排放到大氣中,需用制冷劑回收機回收(回收效率≥95%),回收后交由有資質的單位處理,避免違反環保法規(如《蒙特利爾議定書》對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管控)。
后續維護(預防再次泄漏)
修復后 1 個月內,每周檢查制冷系統壓力(停機狀態下),確認無壓力下降;
每季度清潔冷凝器(風冷式吹凈灰塵,水冷式清理濾網),避免冷凝器散熱不良導致系統壓力過高,增加泄漏風險;
每年由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制冷系統進行 “密封性測試”(如氮氣保壓),提前發現微小泄漏。









































